专家解读小行星撞击风险:关注科学事实

小行星2024,YR4撞击地球风险评估:专家解读不实信息并呼吁关注科学事实

近日,一颗编号为2024,YR4的小行星因其可能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引发公众关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已召开会议,讨论开展进一步观测等事宜。然而,部分媒体报道存在一些不实信息,如“联合国首次启动《行星安全协议》”,需要向公众澄清。

上海天文馆网络科普部部长、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施韡表示,有关2024,YR4撞击地球的概率目前处于不断变化阶段。去年12月,夏威夷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最后预警系统(ATLAS)捕捉到该小行星,科研人员预测它有1.2%的概率在2032年12月22日撞击地球。今年1月2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这颗小行星的威胁等级定为都灵3级,意为“具有显著风险,需要密切关注”。欧洲航天局也计算了其运行轨道,预测撞击概率为1.8%。目前,这一概率已升至2.2%。

施 Welle 指出,需要注意的是,这超过2%的撞击概率只是一个估值,目前对其轨道测算的误差范围达到80万公里。今后,各国科研团队将凭借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逐步缩小这一误差范围,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它对人类的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体报道将这颗小行星的威胁与灭绝恐龙的“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作比较,是危言耸听。据推测,形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那颗小行星直径达到10公里左右,与直径不超过100米的小行星2024,YR4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施 Welle 还强调,联合国并非首次重视小行星撞击。早在2004年,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名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在2029年有光临地球的可能性,概率最高达到2.7%。对此,联合国高度重视,将2029年定为“国际小行星警惕与防御年”。然而经过持续观测和精确计算,这种可能性已被排除。

面对目前形势,专家呼吁公众关注科学事实,不要被不实信息误导。当务之急是全球天文学家开展持续观测和轨道测算工作。在观测方面,除了采集轨道数据,还要采集这颗小行星的形状、密度、材质等数据,以研判其万一进入地球大气层,将产生怎样的破坏力,以及如何先发制人,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中国科研机构也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墨子巡天”望远镜都在开展小行星观测项目。未来,中国将逐步建设完善天基、地基监测设备,不断提升近地天体监测预警能力。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