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品价格高企,税负成“罪魁祸首”

中国商品价格高企惹议:专家指责高税负是“罪魁祸首”

中国青年报讯: 近年来,国内商品价格屡创新高,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经济学家指出,高昂的税负是造成中国商品价格水涨船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左小蕾,一位长期关注国际贸易动态的专家,表示:“制裁性关税的确会提高商品价格,但绝对不可能出现超过一倍的价差。”她认为,“这完全不符合基本的国际贸易规律,价格差有点过分了。”

时寒冰,一位对中美物价关系有深入了解的学者,指出:“商品在出厂之前没有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出厂之后”。 他认为,国内商品价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藏在商品里由消费者买单的额外交易成本。在他看来,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税负。

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统计,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政府财政收入增速几乎每年都是GDP增速的两倍。而在中国现行的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这意味着,无论哪国制造,只要流入中国就将背负上这些处于流转环节的间接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OV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显示,倘若国家征税的总量均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响不论,那么,作为价格构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种商品售价之中的税收数额分别为:中国700元,美国168元,日本186元,欧盟15国300元。”其中,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指出,“中国的商品实行价内税的方式,换言之,消费者只能看得到最终价格,却看不到价格中有多少隐身却逃不掉的间接税。” 他认为,这样糊弄消费者并不可取。

他举例说明,在目前中国商场里出售的100元女性化妆品中,会有14.53元的增值税、25.64元的消费税以及4.02元的城建税。单这三项,就占整个女性化妆品零售价格的44.19%。如果再加上生产和运输环节的间接税收,保守地说,政府税收对女性化妆品的最终价格至少“贡献”了50%以上。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进口商品上,比如一块在内地售价为2700元的瑞士进口手表,将包含17%的增值税392元、30%的消费税623元、11%的关税267元。显然,政府税收对国外制造最终价格的贡献也将近6成。

韦森说,“或许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成了物价上涨的推手之一。” 他指出,从上海运到纽约只需要1.5元,而从上海运到贵州却需要6~8元,可见国内商品流通环节的成本较高。此外,超市、商场等销售场所还会向商家收取各种费用,最终这些成本都会转嫁给消费者。

时寒冰认为,高昂的税负和复杂的交易成本不仅增加了中国商品的价格,更直接影响到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他指出,“真正利益受损的还是广大低收入群体。”

面对高企的物价,不少消费者选择去海外购买商品。例如,一些人将Coach包在美国买回家,因为在国内它的价格要比美国贵很多。

韦森认为,中国需要探索新的经济发展路径,降低税负、藏富于民,同时走上降低物价刺激内需的发展道路。他问道,“买自己的东西能买得便宜点,这个要求高吗?”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