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词语规范引发网友热议
Share
新华社发布新闻词汇使用规范 引发网友热议
近日,新华社发布了一份关于新闻报道词汇使用的规范指南,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份指南涵盖了从民族、宗教到政治敏感词语的选用,强调要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性、煽动性的词语,并推荐替代词语。例如,在报道达尔富尔冲突时,应避免使用“阿拉伯民兵”一词,建议使用“民兵武装”或“部族武装”。
这份规范指南旨在促进新闻报道语言的客观公正和文明理性,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网友的争议。一些人认为,对词汇使用的过度限制会影响语言的灵活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尤其是在口语交流中更显得不必要。而另一些人则赞成新华社的做法,认为规范化词语使用有助于营造更加健康的舆论环境,避免负面信息的传播。
网友评论:
- 一些网友认为对“老板”等常见词汇的禁令有些过分,影响了口语表达的自然流畅性。
- 也有网友认为,对于政治敏感词汇,如“十字军东征”,使用更中立的替代词能够避免历史误读和文化冲突。
- 针对对“一带一路”战略和“前苏联”的表述建议,部分网友表示疑惑不解,并希望相关部门能进一步解释其原因和依据。
这份规范指南引发了关于新闻语言表达、社会舆论环境以及文化敏感性的广泛讨论,也提醒我们需更加谨慎地使用词汇,避免负面影响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