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警惕“耳石症”困扰

春天来了,小心“耳石症”!

古语云:“春气者,诸病在头”。春天万物复苏,也正是某些疾病高发期之一。有一种晕就容易在春天发生,一旦发作天旋地转,让人恶心想吐,甚至走不成路……这便是「耳石症」。临床数据和医学研究均显示,春天尤其是3月份左右,是耳石症高发期。

为什么春天更容易发生“耳石症”?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丁秀勇表示,从临床就诊人数来看,耳石症的发生在每年3月份前后会出现一个高峰。我国一项针对上海人群的研究也显示,耳石症在12月至次年3月,尤其冬春交替之际,发生率最高。

宁夏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任红艳也表示,入春以来,临床发现很多人出现头晕的情况,相关检查显示,头晕大部分是因为耳石症引起的。

专家们分析,这个现象可能与日照时间、激素波动等因素有关,经过一个冬天,人们接受日晒的时间偏短,体内维生素D含量容易不足,就易发生耳石症。任何能导致耳石脱落的因素,比如激素水平变化,血压、血脂波动等,都可能诱发耳石症。这些因素可使内耳供血不足,进而引发耳石症。

警惕“耳石症”这4个症状!

在医学上,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引起眩晕的内耳疾病。专家提醒,耳石症导致的晕,可以从4个方面鉴别:

1、 良性:有自限性,一周左右可自行缓解,但头晕恶心的过程很痛苦,外出有跌倒风险; 2、 阵发性:每次发作持续几秒或数十秒,很少超过1分钟; 3、 位置性:头一动就晕,比如早晨起床时,半夜翻身时,躺下的一瞬间,抬头、低头时出现晕感,而头部静止时晕感消失; 4、 眩晕:即晕的感觉是天旋地转,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走不成路。

有些人会将“耳石”和外耳道的“耳屎”混淆,虽然它们读音相似,但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耳石”的本质是无机碳酸钙结晶,这些小结晶原本紧紧粘附在内耳中,一些诱发因素比如疲劳、外伤、内耳缺血、年龄较大、骨质疏松等,会让这些小结晶脱落,掉到旁边的半规管里。头位改变时,耳石就会因重力作用在半规管里滚动,产生加速度,出现眩晕。当我们保持头部静止,耳石随重力掉到最低处时,便不再滑动,眩晕就会消失。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耳石症的治疗方法:

虽然耳石症一般在一周左右可自行缓解,但这种眩晕感的确令人痛苦,并且日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是必要的。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 埃尔维斯氏位 maneuver(听力位置转移术): 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医生会指导患者采取特定的头姿改变,让耳石从半规管中移动到内耳的 vestibule 中,使其不再影响平衡功能。
  • 药物治疗: 可以使用止吐药来缓解恶心呕吐症状,也可以使用一些抗胆碱能药物来减轻眩晕感。
  • 物理疗法: 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推荐一些特定的头部运动或按摩,帮助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和平衡功能。

如何预防耳石症?

虽然无法完全避免耳石症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

  • 保证充足的日照时间: 每天适当户外活动,晒太阳能够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生成,增强骨骼健康,减少耳石脱落风险。
  • 控制血压和血脂: 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可以有效降低诱发耳石症的因素。
  • 避免头部剧烈晃动: 在一些需要进行头部的激烈动作的活动中,尽量采取安全措施,避免头部受撞击或过度震动。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以下是一些网友对这篇文章的一些评论…

  • 用户小明: 这文章写的真好啊!终于知道为啥我春天总是晕头转向了,原来是耳石在跟我玩捉迷藏!
  • 用户小花: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耳石症”高发期?这可真是个悲剧啊!不如就让“耳石症”也去度假吧! 😜
  • 用户老李: 专家说耳石症可能是由于日照时间短导致维生素D不足引起的?那我是不是要每天晒太阳,直到变成烤熟的土豆呢? 🤔
  • 用户小白: 我怀疑这篇文章是“耳石症”代言人写的,太能忽悠人了!春天的确容易头晕,但一定是吃了太多美味的食物后产生的胃胀气引起的啊! 🤨
  • 用户阿强: 文章说耳石症会让我恶心想吐,走不成路……那还不如直接被“雷劈”掉算了,至少还能留下个传说! 😂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积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