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梦碎?光环褪去职业迷茫

“海归”光环褪去?就业困境与未来抉择

近年来,越来越多"海归"面临着就业难题和职业方向迷茫。根据调查,超过35%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40%的人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对此,北极光创投创始合伙人邓锋指出,“‘海归’只代表出国待过一段时间,并不意味着一定拥有优势”。

许多"海带"(指在国外学习时间较短,缺乏经验的回国者)因缺少工作经验和适应国内环境能力,回国后求职困难。他们遭遇歧视、低薪等问题,甚至被迫在家复习考试以提升自身竞争力。例如,材料化工专业毕业生Ray选择转修会计专业,但回来后依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感叹:“似乎有些国内企业对我们‘海归’有歧视”。

此外,“海泡”群体也逐渐出现。他们已经学成或即将毕业,却因对国内形势了解不足而徘徊在留学地和回国之间。Elyse硕士毕业8个月,一边打工维持生计,一边纠结是否回国发展。Joy由于自身条件有限,选择在美国读MBA,但面对回国的现实压力,她举棋不定。

为何“海归”的光环逐渐褪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认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本土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本土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日渐增强,使得"海归"价值受到挑战。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David Zweig也认同这种观点,他指出,“回国的人越来越多,国内的老师就越来越好,老师越来越好,国内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好,这是一个循环”。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前主任李青原更是直言不讳地说:“以前所谓的‘海归’(洋博士)和‘土鳖’(国内博士)差距现在越来越小,已经没必要用‘海归’和‘土鳖’来划分人才”。

这场“海归”困境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