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早睡早起,生物钟悄然变革

为什么父母辈总是早睡早起? “生物钟”悄悄变革

清晨的微光中,许多老人早已起床,精神抖擞地开启新的一天。而年轻人还在梦乡里赖床呢?你是否好奇,为什么父母辈的人总是那么早就困了、而又很难再回到床上继续睡个回笼觉?其实,这并非因为他们更有活力,而是与体内“生物钟”的悄然变革有关。

一项题为“The Use of Retinoid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kin Cancers: An Updated Review”的研究揭示了背后的原因。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体内的“生物钟”,即调节昼夜节律的内在机制,逐渐发生变化。位于脑部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作为这场节律指挥的核心,通过控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和体温波动,决定着我们的睡眠时间和质量。

研究发现,年轻人平均拥有约24.2小时的昼夜节律周期,而老年人虽然周期长度未明显缩短,但节律相位明显提前。换句话说,老年人的褪黑激素分泌高峰比年轻人提前1到2小时,体温最低点也提前,这让他们即使按年轻时的作息时间上床,也会更早感到困倦并入睡。

那么,为何生物钟会提前呢? 这主要与眼睛对光线的感知能力下降有关。60岁以上的人群,晶状体的透光率下降约30%,尤其是调节生物钟的关键蓝光损失高达80%。这相当于眼睛被戴上了一副“黄色滤镜”,大大削弱了光线传递给视交叉上核的强度。 同时,视交叉上核本身也在衰老中功能减退,神经元同步性降低,神经肽分泌减少,犹如一支失去指挥的乐团,昼夜节律的节奏变得紊乱且幅度减弱。

除了时间上的变化,老年人的睡眠结构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深度睡眠,也是身体恢复和记忆巩固的重要阶段,年轻人每晚约有20%的深度睡眠,而60岁以上老人则不足5%,慢波活动减少一半以上,导致睡眠的恢复功能大打折扣,白天更容易感疲劳。此外,老年人的睡眠更加碎片化,夜间醒来次数翻倍,从年轻时的1-2次增加到5-7次,且醒来后难以快速入睡。即使在光照和作息条件稳定的环境中,老年人的觉醒时间也比年轻人多出40%,这直接关联于生物钟功能的减退。更有趣的是,老年人的睡眠阶段也发生了前移。虽然快速眼动睡眠(梦境阶段)的总量变化不大,但其时间提前,导致许多老人凌晨即进入多梦状态,醒来时往往感到精神恍惚,甚至误以为“天还没亮就做梦醒了”。

这场关于睡眠的“时光交响曲”,不仅仅是生物钟和光感受器的变化,更是身体整体衰老的缩影。理解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照顾家中长辈,调整作息和环境光线,从而缓解他们的睡眠困扰。所以,下一次当你看到父母早早入睡并在清晨醒来时,多一些理解与关怀,因为那是身体与时间的微妙对话,也是生命韵律的完美体现。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生物钟的调节机制: 除了视交叉上核控制褪黑激素分泌和体温波动,其他因素如内脏、激素、神经系统等也参与其中。
  • 睡眠阶段的多样性: 深度睡眠并非唯一重要的睡眠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对于记忆巩固、情绪调节等方面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帮助父母改善睡眠?

  • 调整作息时间: 老年人应遵循生物钟规律,尽量在晚些时候入睡,早些醒来,避免过度熬夜或日间小睡过长。
  • 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的环境,可以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辅助工具。
  • 规律运动: 适度运动可以帮助调整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但避免在临睡前剧烈运动。
  • 健康饮食: 晚餐应清淡,避免食用过量咖啡因和酒精,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父母长期出现失眠等睡眠问题,建议咨询医生或睡眠专家,寻求专业的治疗方案。

总结:

生物钟的改变是自然老化的一个环节,我们应理解并尊重这种变化。通过一些生活方式的调整和科学的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提升生活品质。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