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历史争议与学术自由面临挑战
Share
中国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历史争议与言论自由的交织
12月13日,中国举行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然而,围绕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死亡人数以及对敏感话题的讨论在校园中引发了新的争议。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设立的死难者名单墙上刻着目前搜集到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姓名,共10665个。但中国官方立场与部分学者对事件的描述存在分歧。维基百科指出,关于南京大屠杀总死亡人数是中国及日本史学界备受争议的话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立场为30万以上,但也有历史学家对此持质疑态度。
最近,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院长赵思运教授因在课堂上讨论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而受到警告。类似事件也发生在中国其他高校,一些教师因发表言论被开除、停课或降级。这些事件引发了关于中国校园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担忧。
曾在北大遭开除后接受美国加图研究所聘请的夏业良教授认为,在正常国家,宋庚一在课堂提出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争议来讨论是可行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探讨问题,引导学生多方面搜集信息并思考。他指出,鼓励学生举报老师只会助长“小人”之风,重演过去政治运动中的人身攻击和举报现象。
201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敢言的副校长吴晓求曾公开批评高校学生告密现象严重侵害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强调不告密是良知人士应守住的人生底线。
这些事件再次揭示了中国在历史记忆和言论自由之间存在的复杂问题。如何在尊重历史真相的同时保障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是中国社会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