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热气球节载客取消引争议

香港“国际热气球节”风波再起:载客被取消,网友称遭“诈骗”

香港首个“国际热气球节”9月4日开幕,主办方收取昂贵门票,但因无法通过安全许可而取消载客安排,热气球仅作展示。入场人士无法升空也未获退票,形容是“诈骗”,事件持续发酵,引发外界质疑香港政府“盛事经济”的专业度及影响国际形象。

活动分为早场及黄昏场,成人门票由200港元至880港元不等,其中重点项目“热气球系留定点飞体验”需额外加580元。但开幕后,因飞行体验未获政府批准载人,大批购票入场的市民和游客感到不满。一名妈妈何小姐的受访片段火速流传,她指特意请假带小孩来玩,到场后却感到被骗,连番批评指“这里是香港”,要求退款。

面对质疑,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曾提及,当局会研究机制,确保在政府场地举办的活动“必须妥当”,避免香港形象受损。然而,截至目前,当局未给出具体措施细节。

经济学者李兆波指出,政府以安全为由拒绝载客实在无可厚非,但因热气球节备受关注,在接近最后一刻才告知会临时取消载客项目,导致消费者的体验不好,亦会影响香港的印象。他质疑若香港需要推广旅游,应否有更高层次的政府部门统筹并协调相关事宜,例如尽早与主办单位沟通,研究如何处理。

旅游促进会总干事崔定邦认为,今次热气球节的情况属个别事件,不会影响香港的形象。他指出,政府以安全为由拒绝载客,反而突显“香港的核心价值”——“不行就不行”。但他也指出,主办单位善后及公关不尽人意。

此次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香港政府“盛事经济”策略的讨论:是否应该加强对活动主办方的监管?政府应在促进旅游业和保障公众安全之间如何权衡?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香港“盛事经济”的背景: 香港近年来推行“盛事经济”,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吸引游客和投资,提升城市活力。但一些人担忧过度依赖“盛事经济”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安全隐患以及对本地文化的影响。

  • 热气球活动的风险: 热气球飞行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的安全监管和操作规范。全球各地都曾发生过热气球事故,引发了公众对于安全性的关注。

事件的后续影响:

此次“国际热气球节”风波不仅损害了香港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也可能对未来举办大型活动的规划带来负面影响。

  • 主办方责任: 主办方应承担起此次事件带来的后果,认真回应公众不满,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退票、补偿等措施。同时,加强后续宣传工作,修复声誉。
  • 政府监管力度: 事件暴露了香港政府对大型活动的监管机制存在漏洞。需要加强对活动主办方的审查和监督,确保活动安全可控。同时完善相关法规,明确责任划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 公众信任危机: 此次事件也导致部分公众对香港政府的信赖度降低。政府应及时回应公众质疑,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重建公众信心。

思考与建议:

此次事件引发了多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 如何在促进旅游业和保障公众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
  • 如何提高大型活动的主办方责任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
  • 香港政府应该如何加强对活动监管机制的完善,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Back to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