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网络诈骗猖獗 隐私何在?

诈骗电话层出不穷 网民:隐私何在? 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频发,不仅国内,就连海外华侨也难逃其扰。众多网友反映,经常接到冒充银行、大使馆等官方机构的电话,试图诈骗个人信息或资金。 一位网友称,昨天接到了自称汇丰银行客服的电话,声称他的信用卡在国外被盗刷大量金额。面对对方狡辩,这位网友果断反驳,指出自己刷卡超过50元都会收到短信通知,最终导致对方挂断电话。另一位网友则分享了自己接听大使馆电话的经历,对方称其有一份重要的文件需要领取,但网友表示自己在工作时间会及时回复,并拒绝在非工作时间接收重要信息。 此外,也有网友讲述了被骗子以普通话东北口音声称是免税账户咨询员的遭遇。该网友解释自己将超额资金转回,避免了罚款,并此后不再使用免税账户。这些案例反映出诈骗分子手段越来越为精细化,甚至掌握着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和财务状况。 一些网友担忧,随着反诈技术的推广,个人隐私是否会被进一步侵犯。他们担心,政府在维稳的幌子下,会利用反诈技术过度监控公民言行,限制个人自由。 面对这种不断升级的网络安全威胁,专家建议公众提高警惕,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密码,遇到可疑电话应及时报警。同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保护公民财产安全和隐私权,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网络诈骗猖獗 隐私何在?

诈骗电话层出不穷 网民:隐私何在? 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频发,不仅国内,就连海外华侨也难逃其扰。众多网友反映,经常接到冒充银行、大使馆等官方机构的电话,试图诈骗个人信息或资金。 一位网友称,昨天接到了自称汇丰银行客服的电话,声称他的信用卡在国外被盗刷大量金额。面对对方狡辩,这位网友果断反驳,指出自己刷卡超过50元都会收到短信通知,最终导致对方挂断电话。另一位网友则分享了自己接听大使馆电话的经历,对方称其有一份重要的文件需要领取,但网友表示自己在工作时间会及时回复,并拒绝在非工作时间接收重要信息。 此外,也有网友讲述了被骗子以普通话东北口音声称是免税账户咨询员的遭遇。该网友解释自己将超额资金转回,避免了罚款,并此后不再使用免税账户。这些案例反映出诈骗分子手段越来越为精细化,甚至掌握着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和财务状况。 一些网友担忧,随着反诈技术的推广,个人隐私是否会被进一步侵犯。他们担心,政府在维稳的幌子下,会利用反诈技术过度监控公民言行,限制个人自由。 面对这种不断升级的网络安全威胁,专家建议公众提高警惕,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密码,遇到可疑电话应及时报警。同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保护公民财产安全和隐私权,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