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加拿大华裔家庭重聚喝茶
加拿大华裔家庭重聚喝茶,分享幸福生活 近日,一位名叫雅蜜的加拿大华裔母亲在华人论坛上分享了一张全家共进晚餐的照片,引发网友热议。照片中,雅蜜与两位女儿坐在餐厅里,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 雅蜜表示,一家三口难得聚在一起,于是决定冒险去喝茶。她感谢两个贴心的小棉袄,让她体验到无上的幸福。她的帖子很快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点赞和回复。 “幸福呀!?”、“赞雅蜜姐家的两个贴心小棉袄”——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祝福。 此外,雅蜜还分享了她们选择喝茶的理由,她解释道:由于疫情期间餐厅采取了安全措施,例如保持桌子之间的距离、限制人流等,因此一家三口决定冒险去享受美食。 同时,雅蜜也透露,现在卫生官巡视非常严格,任何违规行为都会受到重罚,所以她们选择的餐厅非常注重卫生安全。 网友们对雅蜜一家幸福温馨的生活羡慕不已,也纷纷留言询问关于疫情防控的细节。
加拿大华裔家庭重聚喝茶
加拿大华裔家庭重聚喝茶,分享幸福生活 近日,一位名叫雅蜜的加拿大华裔母亲在华人论坛上分享了一张全家共进晚餐的照片,引发网友热议。照片中,雅蜜与两位女儿坐在餐厅里,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 雅蜜表示,一家三口难得聚在一起,于是决定冒险去喝茶。她感谢两个贴心的小棉袄,让她体验到无上的幸福。她的帖子很快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点赞和回复。 “幸福呀!?”、“赞雅蜜姐家的两个贴心小棉袄”——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祝福。 此外,雅蜜还分享了她们选择喝茶的理由,她解释道:由于疫情期间餐厅采取了安全措施,例如保持桌子之间的距离、限制人流等,因此一家三口决定冒险去享受美食。 同时,雅蜜也透露,现在卫生官巡视非常严格,任何违规行为都会受到重罚,所以她们选择的餐厅非常注重卫生安全。 网友们对雅蜜一家幸福温馨的生活羡慕不已,也纷纷留言询问关于疫情防控的细节。
枫叶卡夫妻回国,孩子签证引热议
持枫叶卡夫妻回国工作,孩子签证问题引发讨论 近年来,许多华裔家庭选择在海外定居并为子女申请外国国籍。然而,当父母回国发展时,子女的入境签证又成为了一个难题。近日,一则关于持枫叶卡夫妻回国工作,孩子是否可以随行的问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据了解,该家庭双方均为中国籍,持有加拿大枫叶卡,而7岁半的孩子为加籍公民。目前,两名父母分别获得了国内高校和企业的工作机会,计划回国发展。但孩子的签证问题成为他们面临的难题。 许多网友表示,考虑到孩子年龄较小且父母都是中国籍,申请入境签证应该不会有太大难度。但也有人提醒,即使情况看似顺利,也要谨慎评估,并做好充分准备。 此外,一些人提出了更深层的思考:对于在海外出生、持有外国国籍的子女,回国工作是否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如何平衡父母的职业选择和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关注。
枫叶卡夫妻回国,孩子签证引热议
持枫叶卡夫妻回国工作,孩子签证问题引发讨论 近年来,许多华裔家庭选择在海外定居并为子女申请外国国籍。然而,当父母回国发展时,子女的入境签证又成为了一个难题。近日,一则关于持枫叶卡夫妻回国工作,孩子是否可以随行的问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据了解,该家庭双方均为中国籍,持有加拿大枫叶卡,而7岁半的孩子为加籍公民。目前,两名父母分别获得了国内高校和企业的工作机会,计划回国发展。但孩子的签证问题成为他们面临的难题。 许多网友表示,考虑到孩子年龄较小且父母都是中国籍,申请入境签证应该不会有太大难度。但也有人提醒,即使情况看似顺利,也要谨慎评估,并做好充分准备。 此外,一些人提出了更深层的思考:对于在海外出生、持有外国国籍的子女,回国工作是否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如何平衡父母的职业选择和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关注。
华裔妈妈欲带儿子入籍遭遇难题
加拿大华裔妈妈欲携子女入籍面临难题 一位名叫“楼主”的加拿大华裔妈妈在网络论坛上寻求帮助,希望能够将14岁的儿子从中国带到加拿大加入其国籍。 据了解,“楼主”于去年6月份加入加拿大国籍,但其儿子一直由其前夫在国内监护。由于孩子的枫叶卡已过期,且目前孩子与父亲共同生活,因此想将孩子带到加拿大入籍面临诸多挑战。 网友“monice”指出,中国法院已经判决孩子的监护权归属其父,而父亲定居在中国,因此孩子也应该居住在中国。单纯更新枫叶卡或申请旅行证件都存在法律风险,因为缺乏证据证明孩子将在加拿大居住。 网友建议“楼主”首先从法律上将孩子的监护权转移到自己名下,并提供公证文件以确保合法性。之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申请补办枫叶卡或恢复移民身份。 专家提醒,“楼主”需谨慎处理此问题,不要轻信任何承诺能绕过法律程序的建议。 在实际操作中,转监护权手续可能需要时间和精力,建议“楼主”及时咨询相关律师或专业机构,确保顺利完成入籍流程。
华裔妈妈欲带儿子入籍遭遇难题
加拿大华裔妈妈欲携子女入籍面临难题 一位名叫“楼主”的加拿大华裔妈妈在网络论坛上寻求帮助,希望能够将14岁的儿子从中国带到加拿大加入其国籍。 据了解,“楼主”于去年6月份加入加拿大国籍,但其儿子一直由其前夫在国内监护。由于孩子的枫叶卡已过期,且目前孩子与父亲共同生活,因此想将孩子带到加拿大入籍面临诸多挑战。 网友“monice”指出,中国法院已经判决孩子的监护权归属其父,而父亲定居在中国,因此孩子也应该居住在中国。单纯更新枫叶卡或申请旅行证件都存在法律风险,因为缺乏证据证明孩子将在加拿大居住。 网友建议“楼主”首先从法律上将孩子的监护权转移到自己名下,并提供公证文件以确保合法性。之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申请补办枫叶卡或恢复移民身份。 专家提醒,“楼主”需谨慎处理此问题,不要轻信任何承诺能绕过法律程序的建议。 在实际操作中,转监护权手续可能需要时间和精力,建议“楼主”及时咨询相关律师或专业机构,确保顺利完成入籍流程。
加拿大华裔探亲老人频回国
加拿大华裔家庭面临跨文化难题:探亲老人为何频频“回国”? 多伦多讯 (2011年1月7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选择前往加拿大生活。然而,许多华人家庭却在融合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挑战—— 并非所有老人都能适应加拿大的生活方式。 网络论坛上,一位名叫“若兮”的华裔女网友分享了朋友欣然遭遇的故事。欣然的父母来到加拿大探亲,帮助照顾刚出生的孙女,但最终因为语言不通、活动范围有限、缺乏归属感等原因,选择回国。类似的故事在华人社区中屡见不鲜,引发人们对跨文化融合的思考。 “语言问题是最大的障碍,”若兮表示,“很多老人来到加拿大后,日常出行都困难,更别提融入当地生活了。”此外,活动范围小、缺乏社交圈也让老人感到孤独和无所适从。而原本在国内享受着主人的归属感,却突然变成了“客人”,更是让他们难以适应。 这位网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侍奉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但加拿大文化强调独立生活。很多华人家庭仍然依赖于父母帮忙带孩子做家务,这也使得老人在加拿大感到无所适从。她建议,“我们应该尊重老人的选择,让他们在晚年找到舒适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留在加拿大还是回国。” 专家观点: 多伦多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教授表示,跨文化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包容。“年轻人应该为父母创造更友好的生活环境,例如帮助他们学习英语、寻找华人社区,让他们融入加拿大社会;老人也要尽量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尊重当地文化。” 未来展望: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民加拿大,跨文化的融合问题将持续存在。只有加强沟通理解,相互包容,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华人家庭和社区氛围。
加拿大华裔探亲老人频回国
加拿大华裔家庭面临跨文化难题:探亲老人为何频频“回国”? 多伦多讯 (2011年1月7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选择前往加拿大生活。然而,许多华人家庭却在融合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挑战—— 并非所有老人都能适应加拿大的生活方式。 网络论坛上,一位名叫“若兮”的华裔女网友分享了朋友欣然遭遇的故事。欣然的父母来到加拿大探亲,帮助照顾刚出生的孙女,但最终因为语言不通、活动范围有限、缺乏归属感等原因,选择回国。类似的故事在华人社区中屡见不鲜,引发人们对跨文化融合的思考。 “语言问题是最大的障碍,”若兮表示,“很多老人来到加拿大后,日常出行都困难,更别提融入当地生活了。”此外,活动范围小、缺乏社交圈也让老人感到孤独和无所适从。而原本在国内享受着主人的归属感,却突然变成了“客人”,更是让他们难以适应。 这位网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侍奉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但加拿大文化强调独立生活。很多华人家庭仍然依赖于父母帮忙带孩子做家务,这也使得老人在加拿大感到无所适从。她建议,“我们应该尊重老人的选择,让他们在晚年找到舒适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留在加拿大还是回国。” 专家观点: 多伦多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教授表示,跨文化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包容。“年轻人应该为父母创造更友好的生活环境,例如帮助他们学习英语、寻找华人社区,让他们融入加拿大社会;老人也要尽量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尊重当地文化。” 未来展望: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民加拿大,跨文化的融合问题将持续存在。只有加强沟通理解,相互包容,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华人家庭和社区氛围。
华裔老母开启浪漫加拿大之旅
加拿大华裔老母亲准备开启浪漫旅程:与女儿重逢并探索枫叶之国魅力 近日,来自中国的一位华裔老母亲,XXX,即将踏上前往加拿大的旅程,迎接她将是女儿一家以及一段充满爱意和冒险的旅行。据了解,这位仁慈的长辈拥有加拿大女儿全家多年来一直保持良好联系,如今女儿已在多伦多定居并过着幸福生活。 由于即将到来的中国新年节气,XXX 特别邀请父母一同前往加拿大共度佳节,品尝加拿大的节日氛围和多元文化魅力。为了确保母亲旅途顺利,女儿家庭不仅准备了详细的旅行行程安排,还承担了所有旅费费用。 这份旅程将充满温馨与探索:从多伦多城市景观到渥太华的历史古迹,再到蒙特利尔、魁北克市的浪漫风情以及太平洋沿岸风景如画的温哥华,XXX 将跟随女儿体验加拿大不同地域的美景和文化特色。 同时,为了确保母亲旅途顺利,女儿还提前准备了一封给加拿大海关官员的信件,详细介绍了母亲的旅行计划和个人信息,希望能获得官员的理解和帮助。 据悉,XXX 在过去曾有访加记录,这次旅程是她对加拿大再次充满期待和憧憬之旅。她希望能够和家人共享这份快乐,并进一步了解这个美丽的国家。
华裔老母开启浪漫加拿大之旅
加拿大华裔老母亲准备开启浪漫旅程:与女儿重逢并探索枫叶之国魅力 近日,来自中国的一位华裔老母亲,XXX,即将踏上前往加拿大的旅程,迎接她将是女儿一家以及一段充满爱意和冒险的旅行。据了解,这位仁慈的长辈拥有加拿大女儿全家多年来一直保持良好联系,如今女儿已在多伦多定居并过着幸福生活。 由于即将到来的中国新年节气,XXX 特别邀请父母一同前往加拿大共度佳节,品尝加拿大的节日氛围和多元文化魅力。为了确保母亲旅途顺利,女儿家庭不仅准备了详细的旅行行程安排,还承担了所有旅费费用。 这份旅程将充满温馨与探索:从多伦多城市景观到渥太华的历史古迹,再到蒙特利尔、魁北克市的浪漫风情以及太平洋沿岸风景如画的温哥华,XXX 将跟随女儿体验加拿大不同地域的美景和文化特色。 同时,为了确保母亲旅途顺利,女儿还提前准备了一封给加拿大海关官员的信件,详细介绍了母亲的旅行计划和个人信息,希望能获得官员的理解和帮助。 据悉,XXX 在过去曾有访加记录,这次旅程是她对加拿大再次充满期待和憧憬之旅。她希望能够和家人共享这份快乐,并进一步了解这个美丽的国家。
华裔亲子同睡引担忧 专家呼吁界线分明
华裔亲子同睡引担忧:专家呼吁划清界线 温哥华 – 近年来,华裔家庭中亲子同睡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和专业人士的讨论。加拿大中侨互助会专家指出,虽然经济因素是部分家庭选择同睡的原因,但过度溺爱也导致一些家庭忽视孩子独立睡眠的需求。 金珮玲,中侨家庭及青少年服务部总监,表示很多新移民家庭由于租房压力过大,不得不与子女同睡一间房间甚至同一张床。然而,她强调,除了经济因素外,部分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也是造成亲子同睡现象的原因。 金珮玲指出,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在父母衣着不整、夫妻生活等场景中看到父母私密行为,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长期与父母同睡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危机意识。 专家强调,家长应尽量划清界线,创造独立空间供子女成长。即使无法分房,也要在同一房间用屏风或其他方式进行隔断。 中侨家庭及青少年服务部总监吴国元 呼吁父母要倾听孩子的感受,并尊重他们的隐私和安全需求。他说:“不要踩钢线。”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建议新移民家长多参加当地文化讲座、了解本地习俗,并积极寻求中侨互助会提供的咨询服务。 目前卑诗省儿童厅对于青少年与父母同睡的规定模棱两可,只表示会在收到相关投诉后根据情况采取行动。专家呼吁家长以孩子身心健康为重,尽早让孩子拥有独立睡眠空间。
华裔亲子同睡引担忧 专家呼吁界线分明
华裔亲子同睡引担忧:专家呼吁划清界线 温哥华 – 近年来,华裔家庭中亲子同睡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和专业人士的讨论。加拿大中侨互助会专家指出,虽然经济因素是部分家庭选择同睡的原因,但过度溺爱也导致一些家庭忽视孩子独立睡眠的需求。 金珮玲,中侨家庭及青少年服务部总监,表示很多新移民家庭由于租房压力过大,不得不与子女同睡一间房间甚至同一张床。然而,她强调,除了经济因素外,部分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也是造成亲子同睡现象的原因。 金珮玲指出,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在父母衣着不整、夫妻生活等场景中看到父母私密行为,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长期与父母同睡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危机意识。 专家强调,家长应尽量划清界线,创造独立空间供子女成长。即使无法分房,也要在同一房间用屏风或其他方式进行隔断。 中侨家庭及青少年服务部总监吴国元 呼吁父母要倾听孩子的感受,并尊重他们的隐私和安全需求。他说:“不要踩钢线。”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建议新移民家长多参加当地文化讲座、了解本地习俗,并积极寻求中侨互助会提供的咨询服务。 目前卑诗省儿童厅对于青少年与父母同睡的规定模棱两可,只表示会在收到相关投诉后根据情况采取行动。专家呼吁家长以孩子身心健康为重,尽早让孩子拥有独立睡眠空间。
华裔家庭:母语与主流的抉择
“语言隔阂”困扰华裔家庭:鼓励孩子学习母语还是融入主流社会? 多伦多,4月14日 - 一篇名为《第一代移民与第二代移民之间令人痛心地、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障碍》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文章作者无忧资讯讲述了她女儿从小学四年级移民加拿大后,学习英语的速度惊人,但中文却逐渐落后的经历。 作者表示,尽管她曾试图让女儿继续学习中文,但孩子的老师认为孩子压力已经很大,不应该学太多东西,最终导致中文课本被打包到地下室。如今,女儿的汉语不如和华人聚居区长大的同龄人,而这些孩子融入主流社会的难度也更大。 作者感慨,第一代移民为了让第二代拥有更好的未来,努力融入主流社会,但第二代移民又面临着“双重文化”的挑战。学习母语与融入主流社会的矛盾,令许多华裔家庭陷入两难境地。 文章引发了众多读者的共鸣,一些网友表示赞同作者观点,认为学习英语是融入主流社会的必要途径;而另一些网友则认为,应该鼓励孩子学习母语,传承中华文化。 对此,教育专家指出,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父母、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鼓励孩子学习多种语言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也能拓宽他们的思维方式,开阔视野。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个性,避免过度强迫,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华裔家庭:母语与主流的抉择
“语言隔阂”困扰华裔家庭:鼓励孩子学习母语还是融入主流社会? 多伦多,4月14日 - 一篇名为《第一代移民与第二代移民之间令人痛心地、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障碍》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文章作者无忧资讯讲述了她女儿从小学四年级移民加拿大后,学习英语的速度惊人,但中文却逐渐落后的经历。 作者表示,尽管她曾试图让女儿继续学习中文,但孩子的老师认为孩子压力已经很大,不应该学太多东西,最终导致中文课本被打包到地下室。如今,女儿的汉语不如和华人聚居区长大的同龄人,而这些孩子融入主流社会的难度也更大。 作者感慨,第一代移民为了让第二代拥有更好的未来,努力融入主流社会,但第二代移民又面临着“双重文化”的挑战。学习母语与融入主流社会的矛盾,令许多华裔家庭陷入两难境地。 文章引发了众多读者的共鸣,一些网友表示赞同作者观点,认为学习英语是融入主流社会的必要途径;而另一些网友则认为,应该鼓励孩子学习母语,传承中华文化。 对此,教育专家指出,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父母、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鼓励孩子学习多种语言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也能拓宽他们的思维方式,开阔视野。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个性,避免过度强迫,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华裔家庭:寻觅文化与命运在名字间
名字背后:华裔家庭追寻传统文化和命运 加拿大/美国—— 给孩子取名,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充满玄机,尤其是在华人家庭中。近来,英国皇室宝宝的命名风波再度引发人们对起名的热议。身处加拿大、美国等地的华裔家庭,在选择名字时更是一件严肃而充满讲究的事。 根据一篇最新报道,许多华裔家庭重视中文名和英文名兼顾,希望孩子能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西方社会。父母们往往会参考孩子的生辰八字,结合易经的精髓来预测命运,并通过选择合适的姓名来趋吉避凶。例如,一位名叫Ray的小男孩原本叫Alex,但外婆认为名字不吉利,“爱你克死”。经过一番算卦后,外婆为他取了中文名芮芮,最终将英文名改为Ray。 除了易经学说,一些父母也会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或家族传承来选择名字。一位名叫Richard的华裔父亲分享了他三个孩子名字背后的故事,女儿Valerie的名字源于浪漫的法国渊源,而儿子Garrick则取自篮球运动员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西方文化同样注重名字的选择。有些父母会以纪念亲人或追逐梦想来命名,也有的父母会根据名字的涵义或音调来选择。心理学研究表明,名字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前途,甚至决定职业发展方向。 然而,近年来,一些华裔家庭开始反思名字带来的潜在歧视问题。他们担心以英文为主的名字可能会被识别为亚裔,从而遭受种族歧视。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向于选择纯粹的中文名,避免产生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总而言之,华人家庭在给孩子取名字时既注重传统文化,又体察时代变迁。他们希望孩子的名字能承载着美好的寓意,也希望孩子能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华裔家庭:寻觅文化与命运在名字间
名字背后:华裔家庭追寻传统文化和命运 加拿大/美国—— 给孩子取名,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充满玄机,尤其是在华人家庭中。近来,英国皇室宝宝的命名风波再度引发人们对起名的热议。身处加拿大、美国等地的华裔家庭,在选择名字时更是一件严肃而充满讲究的事。 根据一篇最新报道,许多华裔家庭重视中文名和英文名兼顾,希望孩子能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西方社会。父母们往往会参考孩子的生辰八字,结合易经的精髓来预测命运,并通过选择合适的姓名来趋吉避凶。例如,一位名叫Ray的小男孩原本叫Alex,但外婆认为名字不吉利,“爱你克死”。经过一番算卦后,外婆为他取了中文名芮芮,最终将英文名改为Ray。 除了易经学说,一些父母也会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或家族传承来选择名字。一位名叫Richard的华裔父亲分享了他三个孩子名字背后的故事,女儿Valerie的名字源于浪漫的法国渊源,而儿子Garrick则取自篮球运动员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西方文化同样注重名字的选择。有些父母会以纪念亲人或追逐梦想来命名,也有的父母会根据名字的涵义或音调来选择。心理学研究表明,名字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前途,甚至决定职业发展方向。 然而,近年来,一些华裔家庭开始反思名字带来的潜在歧视问题。他们担心以英文为主的名字可能会被识别为亚裔,从而遭受种族歧视。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向于选择纯粹的中文名,避免产生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总而言之,华人家庭在给孩子取名字时既注重传统文化,又体察时代变迁。他们希望孩子的名字能承载着美好的寓意,也希望孩子能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华裔家长视“功课多”为优势
加拿大家长对“功课太多”看法两极分化:华裔家长的观点与当地主流认知迥异 温哥华,2015年7月13日 - 一项卑诗省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认为学校给孩子布置的作业过多,引发了对加拿大教育体系的讨论。然而,在华裔家庭中,这种“功课太多”的担忧似乎并不存在。相反,一些华裔家长更希望孩子能拥有更多的学习任务。 根据卑诗省一项针对1年级至12年级的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38%的受访家长认为孩子的功课量过大,而26%的家长则认为功课量不足。许多担忧“功课太多”的家长表示,繁重的作业让孩子没有时间娱乐、培养兴趣爱好,甚至影响与同学的友谊。 一些专家指出,过多的家庭作业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精神负担,削弱自信心,甚至影响到父母之间的关系。卑诗大学教育系教授马希森(SandraMathison)认为,小学生每天花在作业上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中学生也不要超过两小时。 然而,部分华裔家长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孩子的功课量应该更多一些,以便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和专注力。素里居民俞女士表示,她儿子一个月能从学校领回两次作业就不错了,因此她在家里安排了中文作业、中文演讲、数学练习以及英文写作等任务,帮助他巩固课堂学习。 另一位华裔家长毛女士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她认为自己孩子的功课量太少,后来才报名参加IB课程才更合理。温哥华丘吉尔中学的周先生则表示,他的儿子在学校报了一个课程,每天需要花四五个小时完成作业,这些作业并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需要小组合作和项目思考的活动。 尽管专家们对功课量的看法存在差异,但他们都认同:功课的内容比数量更加重要。家长的支持也至关重要,加拿大教育协会指出,孩子们在学校以外获得的支持主要来自于家长。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75%的家长认为,现在孩子的作业比当年他们自己念书时还多。 对于如何制定合理的孩子功课量,一些专家建议采用“十分钟原则”,即每天的功课时间可把孩子的年级乘以10分钟。比如8年级的孩子,每天的功课量最好是80分钟。如果将阅读时间也计算在内的话,则乘以15分钟。
华裔家长视“功课多”为优势
加拿大家长对“功课太多”看法两极分化:华裔家长的观点与当地主流认知迥异 温哥华,2015年7月13日 - 一项卑诗省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认为学校给孩子布置的作业过多,引发了对加拿大教育体系的讨论。然而,在华裔家庭中,这种“功课太多”的担忧似乎并不存在。相反,一些华裔家长更希望孩子能拥有更多的学习任务。 根据卑诗省一项针对1年级至12年级的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38%的受访家长认为孩子的功课量过大,而26%的家长则认为功课量不足。许多担忧“功课太多”的家长表示,繁重的作业让孩子没有时间娱乐、培养兴趣爱好,甚至影响与同学的友谊。 一些专家指出,过多的家庭作业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精神负担,削弱自信心,甚至影响到父母之间的关系。卑诗大学教育系教授马希森(SandraMathison)认为,小学生每天花在作业上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中学生也不要超过两小时。 然而,部分华裔家长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孩子的功课量应该更多一些,以便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和专注力。素里居民俞女士表示,她儿子一个月能从学校领回两次作业就不错了,因此她在家里安排了中文作业、中文演讲、数学练习以及英文写作等任务,帮助他巩固课堂学习。 另一位华裔家长毛女士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她认为自己孩子的功课量太少,后来才报名参加IB课程才更合理。温哥华丘吉尔中学的周先生则表示,他的儿子在学校报了一个课程,每天需要花四五个小时完成作业,这些作业并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需要小组合作和项目思考的活动。 尽管专家们对功课量的看法存在差异,但他们都认同:功课的内容比数量更加重要。家长的支持也至关重要,加拿大教育协会指出,孩子们在学校以外获得的支持主要来自于家长。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75%的家长认为,现在孩子的作业比当年他们自己念书时还多。 对于如何制定合理的孩子功课量,一些专家建议采用“十分钟原则”,即每天的功课时间可把孩子的年级乘以10分钟。比如8年级的孩子,每天的功课量最好是80分钟。如果将阅读时间也计算在内的话,则乘以15分钟。
假婚姻引发的加国华裔女子递解令
加拿大华裔女子因丈夫假婚姻被拒入籍,联邦法院驳回上诉 多伦多讯: 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华裔女子胡某,由于其丈夫当年以“假婚姻”获得加拿大永久居民身分而遭递解令,最终在联邦法院的司法复核申请被驳回。 胡某于2013年通过丈夫担保的方式获得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并育有两名在加拿大出生的孩子。然而,她的丈夫曾与另一位女性结婚,并在获得加国永久居民身分时陈述失实,后来被移民局裁定婚姻属于“便利婚姻”,即所谓“假婚姻”。 尽管胡某并非直接参与陈述失实的行为,但她仍然因为丈夫的错误而面临递解令。她曾向移民上诉局提出上诉,并强调两个孩子的最佳利益以及人道理由,但最终遭到驳回。她随后向联邦法院提出司法复核申请,但在11月27日,联邦法院裁定,移民上诉局已全面考虑各方因素,决定合理,因此驳回她的申请。 法庭认为,尽管胡某的丈夫存在精神健康问题,但她的丈夫曾在加国工作并拥有技术技能,即使回到中国也能找到类似工作。此外,她父母也居住在附近可以帮忙照顾两个孩子。关于孩子的教育,法庭指出孩子年龄还小,未达到入学年龄,因此影响不大。 该案引发了对加拿大移民政策和假婚姻问题的一系列讨论。一些网友认为,胡某一家应该回国重新开始生活,并强调加拿大不是“捞金”之地,需要认真考虑移民申请的正当性。
假婚姻引发的加国华裔女子递解令
加拿大华裔女子因丈夫假婚姻被拒入籍,联邦法院驳回上诉 多伦多讯: 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华裔女子胡某,由于其丈夫当年以“假婚姻”获得加拿大永久居民身分而遭递解令,最终在联邦法院的司法复核申请被驳回。 胡某于2013年通过丈夫担保的方式获得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并育有两名在加拿大出生的孩子。然而,她的丈夫曾与另一位女性结婚,并在获得加国永久居民身分时陈述失实,后来被移民局裁定婚姻属于“便利婚姻”,即所谓“假婚姻”。 尽管胡某并非直接参与陈述失实的行为,但她仍然因为丈夫的错误而面临递解令。她曾向移民上诉局提出上诉,并强调两个孩子的最佳利益以及人道理由,但最终遭到驳回。她随后向联邦法院提出司法复核申请,但在11月27日,联邦法院裁定,移民上诉局已全面考虑各方因素,决定合理,因此驳回她的申请。 法庭认为,尽管胡某的丈夫存在精神健康问题,但她的丈夫曾在加国工作并拥有技术技能,即使回到中国也能找到类似工作。此外,她父母也居住在附近可以帮忙照顾两个孩子。关于孩子的教育,法庭指出孩子年龄还小,未达到入学年龄,因此影响不大。 该案引发了对加拿大移民政策和假婚姻问题的一系列讨论。一些网友认为,胡某一家应该回国重新开始生活,并强调加拿大不是“捞金”之地,需要认真考虑移民申请的正当性。
温哥华华裔家庭为孩子身份两难
温哥华华裔家庭为孩子未来身份担忧:疫情下“家国情结”浮现 温哥华四月二十四日电: 近期,加拿大新冠疫情持续蔓延,政府应对措施引发争议。一位在温哥华居住的华裔家庭对孩子的未来身份抉择陷入两难。 该家庭的女儿七个月前在温哥华出生,母亲拥有加拿大国籍,父亲持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PR)。原本计划让孩子入籍加拿大,但受疫情影响,家庭成员对加拿大政府应对疫情的态度和医疗资源分配感到担忧。他们认为中国在短短两个月内成功控制疫情,展现出更强的应变能力,并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该家庭考虑让孩子拥有中国户口。但根据相关规定,只有父母双方都是中国国籍才能申请中国户口。由于母亲持有加拿大国籍,因此无法满足条件。移民顾问指出,如果夫妻双方都没有外国身份(例如PR或公民),那么孩子回国可以办理户口手续。然而,在这起案例中,父亲持有加拿大PR身份,因此无法办理中国旅行证,进而无法实现回国上户口的目标。 此事引发了华裔社区对疫情影响下“家国情结”的思考。一方面,移民家庭面临着如何在两个国家之间平衡生活和教育的选择;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也加剧了人们对安全和保障的需求,导致更多人重新审视“家园”的概念。
温哥华华裔家庭为孩子身份两难
温哥华华裔家庭为孩子未来身份担忧:疫情下“家国情结”浮现 温哥华四月二十四日电: 近期,加拿大新冠疫情持续蔓延,政府应对措施引发争议。一位在温哥华居住的华裔家庭对孩子的未来身份抉择陷入两难。 该家庭的女儿七个月前在温哥华出生,母亲拥有加拿大国籍,父亲持有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PR)。原本计划让孩子入籍加拿大,但受疫情影响,家庭成员对加拿大政府应对疫情的态度和医疗资源分配感到担忧。他们认为中国在短短两个月内成功控制疫情,展现出更强的应变能力,并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该家庭考虑让孩子拥有中国户口。但根据相关规定,只有父母双方都是中国国籍才能申请中国户口。由于母亲持有加拿大国籍,因此无法满足条件。移民顾问指出,如果夫妻双方都没有外国身份(例如PR或公民),那么孩子回国可以办理户口手续。然而,在这起案例中,父亲持有加拿大PR身份,因此无法办理中国旅行证,进而无法实现回国上户口的目标。 此事引发了华裔社区对疫情影响下“家国情结”的思考。一方面,移民家庭面临着如何在两个国家之间平衡生活和教育的选择;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也加剧了人们对安全和保障的需求,导致更多人重新审视“家园”的概念。
华裔家庭新冠感染记:千防万防难逃病毒
加拿大华裔家庭新冠感染经历:千防万防仍难escape病毒 温哥华消息: 近日,一则加拿大华人家庭遭遇新冠疫情的亲身经历引发了广泛关注。楼主记录了自己从出现症状到确诊的全过程,并分享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全家三口之家,包括两岁宝宝,近期一直居家办公,丈夫负责外出买菜。2020年12月29日,楼主突然感觉浑身酸痛、高烧42°,怀疑自己感染了病毒性感冒,但最终确诊为新冠肺炎阳性。尽管经历了千防万防,却依然沦陷了病毒的魔爪。 这位华人妈妈描述了从噩梦到发烧、味觉嗅觉消失,再到确诊的过程,以及服用泰诺缓解症状的情况。她强调了保持良好心情和充足营养的重要性,并建议大家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同时,另一位华裔妻子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丈夫在12月1日出现发烧等新冠症状,最终确诊阳性。尽管妻子和两个女儿检测结果为阴性,但她依然将全家隔离,并承担着照料所有人的责任。 丈夫的病情一度恶化,需要紧急送往医院治疗。幸亏经过抗生素治疗,目前全家已恢复正常。 这两位华人家庭的经历提醒我们,新冠病毒的传播隐蔽性强,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即使是最谨慎的人也无法完全避免感染风险。 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防护措施、及时就医等措施仍然至关重要。
华裔家庭新冠感染记:千防万防难逃病毒
加拿大华裔家庭新冠感染经历:千防万防仍难escape病毒 温哥华消息: 近日,一则加拿大华人家庭遭遇新冠疫情的亲身经历引发了广泛关注。楼主记录了自己从出现症状到确诊的全过程,并分享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全家三口之家,包括两岁宝宝,近期一直居家办公,丈夫负责外出买菜。2020年12月29日,楼主突然感觉浑身酸痛、高烧42°,怀疑自己感染了病毒性感冒,但最终确诊为新冠肺炎阳性。尽管经历了千防万防,却依然沦陷了病毒的魔爪。 这位华人妈妈描述了从噩梦到发烧、味觉嗅觉消失,再到确诊的过程,以及服用泰诺缓解症状的情况。她强调了保持良好心情和充足营养的重要性,并建议大家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同时,另一位华裔妻子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丈夫在12月1日出现发烧等新冠症状,最终确诊阳性。尽管妻子和两个女儿检测结果为阴性,但她依然将全家隔离,并承担着照料所有人的责任。 丈夫的病情一度恶化,需要紧急送往医院治疗。幸亏经过抗生素治疗,目前全家已恢复正常。 这两位华人家庭的经历提醒我们,新冠病毒的传播隐蔽性强,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即使是最谨慎的人也无法完全避免感染风险。 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防护措施、及时就医等措施仍然至关重要。
华裔少女为外婆“移民梦”发声
加拿大华裔少女为外婆“移民梦”发声 呼吁政府关注家庭团聚 **多伦多 – **一名来自萨斯卡通的华裔女孩艾米丽·唐近日向媒体呼吁,恳请联邦政府允许其年迈的外婆葛凤兰继续留在加拿大。葛凤兰女士长期持有临时签证,陪伴女儿和孙女生活,但近期被移民局告知签证将于今年八月到期,需返回中国。 艾米丽的母亲李玉女士是一位单亲妈妈,多年来辛苦工作抚养两个孩子。葛凤兰女士来到加拿大后,承担起照顾孙女的责任,让李玉女士能够更安心地工作。艾米丽透露:“外婆是我见过最善良的人,她教会我很多东西,从数学到中文,再到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然而,尽管李玉和艾米丽都是加拿大的公民,葛凤兰多年来依然没有获得移民资格。她自2012年开始为照顾孙女奔波,到了2016年,李女士才终于攒够钱想让母亲移民加拿大与她们永远生活在一起。但由于加拿大移民政策采用抽签制度,葛凤兰一直没有被选中。 “我妈妈来加拿大以及很长时间了,算算日子都差不多十年了,我和女儿都有公民身份,为什么她不能留下?”李女士向CBC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不满,“难道政府就不能制定一个标准吗?只靠运气对于像我们这种情况的家庭,真的非常不公平。” 艾米丽一家多次与移民局联系但未获得回复。加拿大移民局发言人表示,出于隐私原因,他们无法对具体案件发表评论,并称将在未来的几个月内会发布关于2021年父母和祖父母移民计划的详细信息。然而,艾米丽和她的母亲担心在新的政策实施之前,外婆就会被“赶”回中国。 面对这种情况,艾米丽希望通过媒体呼吁政府关注家庭团聚的重要性,“我知道一直以来,政府都致力于通过改变制度帮助更多的家庭团聚。所以这一次,希望政府能够多听听我们的故事,让我的外婆继续留在加拿大。”
华裔少女为外婆“移民梦”发声
加拿大华裔少女为外婆“移民梦”发声 呼吁政府关注家庭团聚 **多伦多 – **一名来自萨斯卡通的华裔女孩艾米丽·唐近日向媒体呼吁,恳请联邦政府允许其年迈的外婆葛凤兰继续留在加拿大。葛凤兰女士长期持有临时签证,陪伴女儿和孙女生活,但近期被移民局告知签证将于今年八月到期,需返回中国。 艾米丽的母亲李玉女士是一位单亲妈妈,多年来辛苦工作抚养两个孩子。葛凤兰女士来到加拿大后,承担起照顾孙女的责任,让李玉女士能够更安心地工作。艾米丽透露:“外婆是我见过最善良的人,她教会我很多东西,从数学到中文,再到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然而,尽管李玉和艾米丽都是加拿大的公民,葛凤兰多年来依然没有获得移民资格。她自2012年开始为照顾孙女奔波,到了2016年,李女士才终于攒够钱想让母亲移民加拿大与她们永远生活在一起。但由于加拿大移民政策采用抽签制度,葛凤兰一直没有被选中。 “我妈妈来加拿大以及很长时间了,算算日子都差不多十年了,我和女儿都有公民身份,为什么她不能留下?”李女士向CBC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不满,“难道政府就不能制定一个标准吗?只靠运气对于像我们这种情况的家庭,真的非常不公平。” 艾米丽一家多次与移民局联系但未获得回复。加拿大移民局发言人表示,出于隐私原因,他们无法对具体案件发表评论,并称将在未来的几个月内会发布关于2021年父母和祖父母移民计划的详细信息。然而,艾米丽和她的母亲担心在新的政策实施之前,外婆就会被“赶”回中国。 面对这种情况,艾米丽希望通过媒体呼吁政府关注家庭团聚的重要性,“我知道一直以来,政府都致力于通过改变制度帮助更多的家庭团聚。所以这一次,希望政府能够多听听我们的故事,让我的外婆继续留在加拿大。”